思想战线
    主页 > 综合新闻 >

《埃博拉前线》研讨会在京举行,探讨中国故事

12月24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埃博拉前线》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咏雷参加会议并作出讲话。

朱咏雷指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埃博拉前线》的这次探索和创新,拓展了中国电视剧的题材空间,丰富了电视剧的表达方式,让大家看到了主题创作更多元、更广阔的可能性,也相信中国电视剧未来可以走得更远。

对于下一步电视剧创作,朱咏雷强调,一要紧扣主题主线,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重大事件找准选题,构筑电视剧恢宏的史诗气魄;二要将目光投向广阔的世界舞台,讲好动人故事,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情怀,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三要坚持文艺服务人民,准确把握时代脉动,真切领悟人民心声,塑造鲜活形象,彰显时代精神,用优秀作品滋养人民;四要坚持守正创新、精益求精,拍出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拓展主题创作艺术表达的多向维度。

会上,外交部、国家卫健委、上海市广播电视局相关领导与专家,出品方、播出平台以及剧集主创代表携手业内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对该剧进行深度探讨和专业解读。

塑造中非英雄人物群像

《埃博拉前线》是一部以2014年中国医疗队奔赴非洲西部多国,参与抗击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为核心原型改编的现实题材故事片。作为广电总局、外交部、国家卫健委等部门重点支持的作品,《埃博拉前线》扎根真实故事进行创作,全面深入再现疫情之下的生命与人性,歌颂“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埃博拉前线》总制片人方芳介绍,作为“中非影视合作创新提升工程”合作合拍项目,《埃博拉前线》的创作历时三年半、行程几万里、采访相关领域专家和亲历者近百人次、积累相关案头文字千万字。

主创代表、本剧总导演杨文军分享拍摄感受时提到,“在创作态度上,我和主创们努力贯彻‘脚踩泥泞,眼望远方'这一创作理念。除重点打造中国医疗队和检测队的英雄群像,还着力还原真实、美好、质朴的非洲,塑造一批温暖、勇敢、心怀大爱的非洲英雄。比如盖斯姆、提莫斯、玛南、布拉罕等都是非洲英雄的缩影。我们希望观众通过这部剧看到中国医生的仁心仁术,也感受到非洲人民对家园的热爱、对中国朋友的深情。”

《埃博拉前线》主演,剧中盖斯姆的扮演者山姆表示,“拍摄时我认识了很多中国朋友,中外演员在一个大家庭里其乐融融、亲密合作,这是中非友谊的一个缩影。除了演员,各位导演都很专业,他们会关注镜头里的每一个小细节,给观众带来最好的作品。我希望这是一个开始,未来有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展现中非深厚的友谊。”

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新篇章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剧,《埃博拉前线》凭借多线故事铺排、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达以及仁爱友善的故事内核等吸引广泛观众关注,温暖故事戳中当下观众泪点的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信念也深入人心。多位外交领域专家也为此对该剧给予了肯定。前驻塞拉利昂、博茨瓦纳大使赵彦博表示,“作为亲历者,剧中很多角色我都能找到真实原型。尤其是该剧还讲清楚了我们援非的原因和意义,更是难能可贵。”

前驻马里、摩洛哥大使,前外交部非洲司司长程涛认为,“这部影片以近乎纪实的手法,加上巧妙的艺术加工,再现中非人民同担命运、共克时艰的历史篇章,给我极大的视觉冲击,引起我感情上的强烈共鸣。这样的剧可以加深中国人对非洲的了解。”

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许镜湖大使从选材立意、中非友谊、作品导向等多方面点评了该剧,“这部电视剧以非常质朴、自然的,让人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了中非之间的情谊。中国观众可以通过这部作品增进自身对非洲和中非关系的了解,增进对非洲人民的了解,也有助于中国的百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国家对非政策和对非行动。”

国家卫健委国际司非洲处(援外处)处长顾志强表示,援非抗疫为增进中国和非洲人民的友谊做出了巨大贡献。希望未来可以涌现出更多从多视角讲述可信、可爱、可亲的中国医疗队的作品。